近期,美国政府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出台所谓的“对等关税”,我国第一时间采取了坚决有力的反制措施,引发全球高度关注。4月7日,《人民日报》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大国,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将应对美方冲击视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以自身的稳定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从需求侧入手,通过扎扎实实地推动居民增收减负,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意愿;从供给侧发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改善营商环境,支持国内企业更多围绕老百姓的需求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4月9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入落实各项支持性政策,着力规范涉企执法,进一步解决账款拖欠、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
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表示将坚持和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认真倾听民营企业诉求建议,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9日,工信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第九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上强调,将加快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进一步加强创新赋能、数字赋能、人才赋能、生态赋能和服务赋能,提高政策帮扶精准度,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助力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新作为。同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围绕积极对接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需求、提升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打造服务小微外贸企业特色品牌等内容部署14条任务措施,并明确了协调机制、牵头单位和工作要求,旨在进一步加大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1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近期商务部已组织有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和流通企业座谈,研究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外贸企业扩宽内销渠道。地方层面,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或召开外贸企业座谈会,或调研外资外贸企业,分析外贸形势、听取企业诉求和意见建议,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障稳定发展环境。
不难看出,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以“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
倾听各类经营主体的期盼,是精准制定政策,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必要前提。半月谈评论称,注重倾听市场的声音,既是对亿万经营主体普遍呼声的积极回应,也是基于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更要问计于市场,问需于市场,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作,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畅通。
“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这段“接地气”的表述出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日报》评论称,“看准给足”提高政策实效,既释放出决策层面应对风险挑战主动作为的强烈信号,也将考验执行层面把握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具体到不少行业,市场环境既面临一定长期性的压力挑战,也存在瞬息万变的波动性风险。对不确定性需要警惕,但不能裹足不前。通过积极研判、科学分析、精准施策,以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针对性应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果将好政策比作“及时雨”,那么“看准给足”就需要发挥政策协同效应,通过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政策“好雨”既要有“当春乃发生”的时效,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实效。
“一行一案”“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南方日报》评论称,尤其是要帮助出口遇阻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办好外贸优品中华行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工作等。广大企业家也要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应变局促发展,做强做优做大企业,为国家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本周,还有两组数据令人欣喜,折射出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9日,科尔尼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连续四年跻身榜单前十,并连续三年位列新兴市场首位。这一长期趋势充分表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具有韧性和稳定性。中国新闻网发表文章称,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始终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关键动力。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国市场有望以稳健的增长、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活力,成为全球商业信心的“稳定器”。
10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5,较去年四季度上升0.5点,连续两个季度增长。其中,多项细分数据指标大幅提升。跃升的数据指标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面向中小企业的举措。新华社发表文章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助力中国经济韧性更强、动能更足。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少困难,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下一步,要锚定扩大需求和振兴消费,加快财政投入和项目开工力度,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有力清欠中小企业账款,持续为企业纾困减负,加力帮扶企业出海拓展国际市场,注重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巩固经济向好求进基础。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制度有优势、市场有潜力、企业有活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韧不拔的中国经济必将在风雨后更加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