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发布:全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的企业已达23.1万户,科技企业占比四成,其中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达2.3万户。这一以信用评估为核心,通过差异化监管实现“企业减负”与“监管增效”的双赢改革,不仅为市场主体注入发展信心,更探索出一条以信用为核心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这项看似简单的监管创新,实则折射出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
现实生活中,行政执法是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监管的必要手段,但频繁的、一些不必要的行政检查,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让企业疲于应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以企业信用背书为基础,实施“无事不扰”,意味着政府部门将转变监管方式,减少对信用良好企业的过度干预。对于那些信用状况优良、合规经营的企业,政府部门不再频繁地进行常规检查,让企业能够专注于自身的业务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种转变带来的是监管效能的几何级提升。被纳入“无事不扰”清单的企业,能够明显感受到检查负担的减轻。以今年为例,清单企业的非现场检查量占比提升至77%,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了79.1%。这种变化让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聚焦于自身核心业务的拓展、技术研发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这种非现场检查占比的跃升,意味着监管部门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起全天候的数字化监管网络。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监管更像空气般存在——平时感觉不到,但需要时无处不在。"这种"无感监管"恰恰是治理艺术的高阶形态。
从市场环境的塑造层面分析,“无事不扰”清单机制是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该清单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风险低、信用好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清单。这种筛选机制促使企业自觉加强自身的合规经营意识,努力提升信用水平,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一种诚实守信、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那些因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违反守信承诺、涉及严重违法失信等情形而被移出清单并加强监管的企业,也起到了强有力的警示作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当整个市场都在向诚信合规的方向发展时,市场的交易成本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会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也将得到极大增强。
当然,在看到“无事不扰”清单机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一方面,要不断优化风险信用评估体系,使其更加科学、精准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确保真正优秀的企业能够进入清单,享受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在减少对清单内企业现场检查的同时,要加强非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实时、动态、精准监管,做到监管不缺位。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企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在享受政策过程中的需求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对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
北京“无事不扰”清单的扩容与迭代,本质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治理革命。它以信用为纽带,重构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企业从“被监管对象”转变为“信用受益者”,政府从“管理者”进化为“服务者”。这种基于信任的治理模式,不仅为市场主体营造了“敢闯敢试”的沃土,更在全社会培育出“信用有价”的共识。当信用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标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必将加速释放。(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