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自然界,鸭子凭借对水温变化的敏锐感知,最先察觉到春天的到来。而在经济领域,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在这一复杂而关键的体系中,企业满意度宛如一只鸭子,灵敏地感知着营商环境的细微变化,成为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精准晴雨表。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投资兴业、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与营商环境紧密相连。从项目审批的便捷程度,到政策落实的及时性与精准性;从公共服务的质量,到法治保障的力度,大到战略布局,小到办事跑腿,营商环境的每一处细节,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痛点、难点、堵点,真实地反映出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而企业的认可与赞誉,则是对营商环境优化成果的生动褒奖。
近年来,多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成绩斐然。湖北襄阳以企业感受度作为“第一标准”,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坚持“五化”管理,推动目标任务落实落地,通过采取联合建立项目谋划协作“智囊团”、实施“容缺受理+多部门并联快审”快速审批机制、实施“项目签约6个月内开工、开工2个月内入库”高效落地推进机制、建立“紧急诉求3日办、平急诉求5日办、疑难诉求15日办”分类限时办理机制、创新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完善企业问题和诉求“收集、分办、跟踪、反馈”闭环管理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评估机制等制度性保障措施,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企业“可感可及无温差”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优化营商环境既要高速快跑,又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上海作为中国参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的样本城市,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更是久久为功。自2018年起,连续7年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推出7版行动方案,持续迭代升级。2024年,上海在涉企服务和监管优化方面攻坚推进,落实国家“13 + 8”两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随申办”企业云新接入64项企业办事服务事项,线上人工帮办累计帮办超71.9万次,满意率高达98.42%。在监管执法方面,88万余家经营主体的轻微违法行为得到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减免罚款金额超11亿元;同时,印发相关方案和指引,为涉企行政检查减量提质不扰企奠定基础。2025年推出的8.0版行动方案,更是将“提升企业感受”作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力求让企业看得见、感受得到营商环境优化的成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司法公正高效是营商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的理想境界。银川市西夏区以探索建设“枫桥式共享法庭”为端口,牵头建立“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联动公检法司、法学会等六家单位,打造“六站六联六高”工作机制,落实打击犯罪、多元解纷、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在政务环境优化上,西夏区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政企微客厅”,设置帮办专班,通过“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建立高效、快捷、便利的会商协调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政策、要素和服务保障,实现了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监管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阻碍,满意度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真正树立起以企业满意度为核心的营商环境评价理念。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倾听企业声音,了解企业实际需求。要善于同企业家打交道、交朋友,在以心交心、真心交往中,深入了解企业家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要多走访企业,问计于企、问需于企,用心体察企业需求、经营困难等,做到知企业冷暖、排企业忧难。同时,要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评价反馈机制,让企业为政府服务打分,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倾听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对营商环境进行评价。通过切实建立起有效反馈、积极互动的良好机制,真正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企业满意度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加强法治保障、规范监管执法、营造良好氛围,才能让营商环境的“春水”温暖宜人,吸引更多企业扎根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