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度温差揭示社会深层症结 —— 三论企业满意度是营商环境晴雨表

来源:中国信息协会营商环境专业委员会      更新时间:2025/4/28      浏览:

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曾言:“疾病的本质是身体各部分关系的失衡。”当我们将企业满意度视为经济机体的“体温计”,不同市场主体间的“温度差”便成为诊断社会深层症结的病理切片。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粤港澳大湾区,从跨国巨头到街角便利店,这种温差不仅暴露了制度供给的断层线,更折射出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未竟之题。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企业满意度这一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时,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浮出水面——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满意度温差”如同社会经济肌体的健康警报,深刻揭示出当前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深层症结。

在区域层面,东西部、城乡之间的企业满意度呈现出明显的温差。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市场体系和高效的政务服务,企业满意度普遍较高。以深圳为例,当地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数字政府”,通过“秒批”“无感申办”等创新举措,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相关调查显示,深圳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政策落实不到位、办事流程繁琐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企业满意度较低。这种区域间的满意度温差,不仅反映出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能力上的差距,更折射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政策资源在空间分配上的不均衡。

企业规模的差异也带来了满意度的巨大温差。行业巨头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深得地方政府青睐,能够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引进、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方面获得有力支持,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给地方带来的财税收入有限,不易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在面对复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时,常常处于劣势,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也颇有微词。不少中小微企业反映,在融资过程中,银行往往设置过高的门槛,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市场准入方面,一些行业存在着隐性壁垒,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等等。这种规模上的满意度温差,暴露出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对不同规模企业的精准扶持,公共服务资源向大企业倾斜的倾向,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行业之间同样存在着满意度的温差。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由于受到政策的重点扶持,且与政府部门的互动较为频繁,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传统制造业、农业等行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企业满意度较低。以传统制造业为例,某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企业经营压力巨大,但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却难以获得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种行业间的满意度温差,反映出产业政策的结构性失衡,以及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

满意度温差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它不仅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深入剖析温差背后的深层症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政策资源的均衡配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其次,要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精准帮扶。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后,要优化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企业满意度的“温差”现象,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敲响了警钟。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症结,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消除温差,实现企业满意度的普遍提升,营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大家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010-67123133

邮箱:cbe2023@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红桥文创园5A号楼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