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月,江苏全社会用电量264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其中,生物药品制品制造用电同比增长22.3%,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同比增加42.4%,风能原动设备制造用电激增52.5%……一组组亮眼数据彰显了江苏经济的活力和韧性。今年以来,国网江苏电力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江苏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注入强劲动能。
一行一策,激活产业聚变效应
位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天科合达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全球碳化硅晶片的主要生产商,其二期生产基地是江苏省重大项目之一。半导体企业对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要求较高,在服务半导体企业过程中,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形成了半导体行业“一行一策”用能服务策略,根据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提升供电可靠性和客户用电效能。天科合达安全环境部总监顾瑞祥表示,通过徐州供电公司的个性化用能服务指导,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报装接电信息,一揽子解决综合用能问题。
目前,国网江苏电力已在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推广这一体系,服务产业集群经济、可靠、绿色用电。其中,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推动恩华药业、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等企事业单位建设中央空调智慧管理系统、综合能源监控系统,实现节能25%以上,相关项目案例还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二十年二十佳”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报告发布会。
园网共建,跑出服务“加速度”
3月28日,国网常州供电公司新北区供电服务中心完成了省重大项目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0千伏增容工程的验收工作。中简科技公司位于新北区滨江经济开发区,主要从事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制、生产。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新北区供电服务中心提供全流程“电管家”服务。面对用户需求,客户经理主动上门服务,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一项目一方案”。依托政企优化电力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与新北区重大办召开重大供电事项协调会8次,协同地方政府共同研究解决该项目的路径规划、行政审批、政策处理、按期送电等关键事项,最终提前完成外线工程,保障3月按期送电于客户。
近年来,新北区供电服务中心“园网共建”累计服务省市重点项目36个,完成送电24个,园区电力配套建设成本压降2700万元。累计平均接电时长压降30个工作日以上。
据统计,江苏省级以上园区共176个,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经济总量。国网江苏电力深入推动“园网共建”,为客户电力接入建立绿色便捷通道,为园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项目开工,推进“一件事”高效办
4月21日15时29分,南京市重大项目中比二期新能源锂电池研发生产项目正式启动送电。中比新能源是我国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锂电池企业,二期项目将扩建16条电池生产线,规划产能27GWh,计划于5月底全面量产。
接到用户二期项目正式用电申请后,高淳区供电公司围绕项目用电难题,创新政企联席、重大项目专办服务机制,积极落实“电等发展”服务目标。中比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张玉华感慨,短短两个半月便完成了全站建设。
近日,江苏无染彩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淮安盱眙投资的年产80万吨绿色循环聚酯新材料项目,在土地摘牌后同步取得电力配套建设方案,实现“开工即通电”,系全县首个享受“五证联发+电力先行”创新服务机制的重大项目。无染彩业项目负责人李总表示,办业务从“等几个工作日”变成了“等几分钟”。
国网江苏电力深化推进供电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打造“电等发展”新生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能源支撑。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水电气网联合报装超1万件,今年以来,完成居民“不动产+水电气”联动过户超10万件。
“开门接桩”,老旧小区充电无忧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老旧小区充电难问题日益凸显。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创新打造“开门接桩”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南通市海门区海兴小区居民陈先生从申请到接电仅用5天,成为“开门接桩”服务的直接受益者。过去,由于小区无固定产权车位且基础设施老旧,安装充电桩需反复提交材料、协调,流程复杂耗时。今年初,国网南通供电公司联合社区推出“一小区一证明”极简办电服务,可通过“苏服办”APP提交材料,由物业一次性出具全小区充电桩安装许可证明,供电公司同步完成勘查和方案设计。目前,海门、启东等20多个小区已试行“免物业审批”,平均接电时间压缩至3.5个工作日。
针对不同小区特点,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制定差异化方案:推动落实新建小区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30%车位同步建设充电桩;在次新小区推行“申请一户覆盖一片”,统一开展配套供配电设施建设,实现“开门即接桩”;针对老旧小区,政企协同推广“统建统服”模式,整合资源建设公共充电桩。目前,南通全市已有超7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国网南通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开门接桩”服务,助力南通打造新能源汽车友好型城市。截至目前,国网江苏电力累计建设公共充电桩1.8万余根,在全国率先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高速服务区全覆盖,为绿色出行提供便捷充电服务,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服务群众的“最美一公里”。
从产业集群赋能到重大项目推进,从营商环境优化到民生福祉提升,国网江苏电力不断书写优化营商环境新篇章,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磅礴力量。(张秋静)